前两天刷了个《2022生育成本报告》,挺有意思。
报告中不仅给了全国平均数据(养育成本太高,全球仅次于韩国)——
报告并且罗列了全国31个省市的生育成本,上海排在第一,养一个娃(0-17岁)平均要花费102.6万——
这还只是到17岁的(因为法律规定18岁孩子成年),但实际生活中17岁只是高二,距离大学本科毕业还有6年时间,这6年的开支,包括高考辅导、大学学费和生活恋爱费,差不多要20万吧——
那么上海0-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应在120-130万左右。
这是一胎。
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贝克尔的说法,当养育多胎的成本较高时,父母的意愿会偏向一胎养育的质量提高,相反,当养育多胎的成本较低时,父母的意愿会偏向到多胎并适当降低质量投入。
对我而言,我女儿在上海0-4岁的开销是远远大于报告里的平均数字。
上海的最新全口径平均税前工资为1.03万/月,
其中20%为税——
到手算9千,两人算2万税后/月。
那么养育一个孩子,需要消耗夫妻两人5年多的时间。
(还记得电影《时间规划局》里透过手臂显示的生命倒计时吗?)
然而,这一切仍然没有结束。
因为大学毕业之后,尽管孩子开始工作,有了收入,但仍有两件大头开支在前面等着,分别是买房和生娃。
我根据上海统计局的历年数据,整理过一张房价表——
可以看到2021年,买一套中环以内60平(含公摊)的2室,总价在500万左右。
3成首付,即150万。
这个时候父母有两个选择,一,让孩子自己用工作收入积攒首付,假设他前10年工作平均存10万/年,也要15年才能凑够;二,替TA分担——
加上之前的养育成本(5年多),要消耗父母两人总共14年的时间,换个角度,占用了父母工作总时长的1/4。
这里的口径,依然是不吃不喝。
大部分父母,是等到孩子买房结婚生子、工作稳定后,才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的“规划”。
这么一算,上海2020年总和生育率0.73就不难理解了——
生一胎尚且艰难,生二胎、三胎的成本更是高不可攀。
固然在养育成本上,可能二胎、三胎的“规模效应”可以让开支打一点小折扣,但相对恐怖的是,二胎、三胎的结婚住房,光首付合计就要450万,用平均工资来套,要占用父母33年,在目前制度下,父母平均毕业后工作年限也只有34.5年。
但,人,毕竟不是工具。
要知道,即使替孩子付了首付,让他们背着350万的房贷,加上利息30年也将近要700万,每个月都要吃掉其大部分的工资收入。(700/360=1.9万/月)
于是恶性循环。
不仅生育率降低,社会还培养了许许多多的“巨婴”。
这场游戏,只有少部分人能从容玩得起。而对于大部分人,即使有了自己住房,房价好像对自己基本“无害”,但只要考虑到孩子的将来,焦虑感油然而生。
内卷是怎么形成的?
耳边不时听到工作猝死和各种潜规则,概因为太多人把债务放在了自己人生太长的位置里。搞你的不是老板,而是下个月的各种刚性支出账单。
是有一群人,不停的在你的“梦想气球”里面充气。频率太快。
偶尔你会思考,是不是气球哪里有个洞,在偷偷漏气。
它来了它来了
(星球做过表,整理过劳动人口数据和结构,今年肯定要上)
从本质来说,经济真的一点都不复杂,每一个微观个人,愿意消费,投入生产,都会整合到宏观数据里,在这个正常模式中,收入和债务是匀速的,每个家庭的生育选择空间是很大的,现金流是可支配的。
但我们常常说房价绑架了经济,债务绑架了经济,这句话其实省略了相当重要的主语。即,谁,在做这些。
这个模式持续,对谁有利?
但真的有利吗?
这种有利,越来越短视。
生育率下降,是不是深刻反馈了相当多的家庭正步入“现金流量表恶化”的阶段?
不然,为什么不生呢?
延迟退休,它来了,且还会进化,都因为原点有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,
只有找到这只蝴蝶,
才能阻止更大的风暴。